长研道 | 对投后管理2.0时代的思考: 投后其实就是缝缝补补

2017/06/15

专职投后管理是新生事物

投后管理是项目投资周期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四要点之一。在完成项目尽调并实施投资后直到项目退出之前都属于投后管理的期间。

投资、风控这些岗位大家都不陌生,从投资一开始就一直存在。但是投后管理这个概念其实是从最近几年开始出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投后管理”更加任重而道远。虽然这一概念早在30年前就被首次提到,但自2013年底才开始逐步被各投资机构重视起来。据普华永道报告(2013年11月)将投后管理视作是VC/PE参与管理使企业实现增值的过程,从而使得投后管理将成为基金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显现新的盈利模式。

尤其最近几年,中国VC/PE市场募资、投资、退出整体均出现下滑,行业步入深度调整期。面对日益严酷的竞争格局,VC/PE机构纷纷转变策略,在投资领域精耕细作。作为VC/PE机构核心竞争力之一的增值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重要性日益凸显,投资机构开始更多的扮演“积极的投资人”角色。

从资产角度而言,私募股权投资与二级市场标准化的产品相比,交易条件更复杂,个性化因素较多,存续期较长,所以更需要专人专岗跟踪项目进展。因此,投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少机构开始设置投后管理这个岗位。

为什么要做投后管理?

为什么会需要做投后管理,投后管理它的产生的根源。其实总结起来主要是四大方面。

第一、达成投资目标。私募股权投资存续期是非常长的,人民币基金相对较好,美元基金基本都在10年以上。股权投资存续期长,政策、宏观经济、企业经营等发生较大变化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当前所处经济下行周期,投后管理在后续跟踪管理的过程中及时识别风险,提前化解和规避,可有效地保障投资目标的达成。

第二、履行受托义务。基金层面担任管理人,需持续满足监管要求和合同约定以保障基金运营的规范性、履行受托管理义务,做好投资人服务。

第三、释放投前生产力。对于存续项目,投资团队可能没有太多精力去关注,很多公司它就提出来投前和投后分开,投前集中精力去开发新项目,存续项目由投后来管,投后团队接手项目,充分释放投前生产力。投后管理的整个过程投前部门冲在第一线,而投后在后方协同作战,对已投项目“听诊号脉”,提供细致入微的增值服务。

活跃于中国市场中的VC/PE投资机构在负责项目投后管理的人员配置大致可分为两类:投资团队负责制以及投后团队负责制。根据清科研究中心调研,目前活跃于中国境内的VC/PE机构有16.1%已设立专职投后管理团队;另有54.8%的机构虽未设置专职投后管理团队,但在将来计划设立。

第四、提升PE的竞争力。投后管理能力正在逐渐成为制约PE机构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投资研究能力共同构成PE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投后管理能力势在必行。

投后管理:其实就是缝缝补补

投后管理的工作内容是分层的。从不同的维度看,内容会不一样。

从基金及交易层面看,投后管理是投资人依据交易法律文件的约定,跟进权利行使和义务履行,做好项目运营。

从被投企业层面看,投后管理是投资人参与或跟踪所投企业的日常经营,把控风险,服务企业,并且检验自身投资逻辑,实现企业价值提升的过程。投后管理本质上是协助企业补足短板。所以投后管理其实是缝缝补补的过程,它是一个补位的过程。

投后管理总结起来主要分为这三大块。

第一项目运营。基金合同的约定、监管的要求, 比如合同里对赌条款触发,到这个时间节点我要不要去行权,这个都需要投后管理人员去判断、跟进的。

第二风险把控。投后部门与投前部门紧密结合,全程把控基金的经营风险,同时也涵盖了已投企业在经营环境和市场大趋势不断变化下,周遭各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此时投前部门需主动与所投项目方时时联系,从管理、资金链(财务)等角度做好跟进工作,尽可能降低企业的试错成本。当然在投后管理环节,资产管理部门需协助投前部门帮助企业少走弯路,从而缩短完成初设目标所需要的周期,或者促使企业朝更合适的目标奋进。

第三个资源对接。其实就是增值服务。包括人才、人力、法务、财务、员工福利,包括税务,还有一些高科技的,包括企业的许可,包括对于企业发展未来的资源性的应用,包括融资和钱,这些定向性的东西。增值服务主要是依托于投资人到底有什么,我们有什么资源能为项目提供对接,比如说有一些机构聚焦在大健康投资,往往会朝着全产业链方向去布局,从最开始的医药研发生产、医疗器械,到终端的医院它都有布局。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它投一个医疗健康板块的任何一个环节,它都可以为它提供增值服务,因为它上下游都已经被打通了。

投后管理如何做?

最近一个段子很火,其实它说的目前我们股权投资圈一个现状吧。“判断风口基本靠媒体,项目获取基本靠抬价,尽职调差基本靠审计,判断标准基本照发审,风险控制基本靠对赌,投资勇气基本靠合投,投后管理基本靠放羊,GP收益基本靠费率,LP挣钱基本靠运气,排名基本靠赞助费。”这个段子很生动,它实际上反应了目前投后管理的现状,大部分机构的投后管理就是放养的一个状态,没有人去管,投完了就投完了。

因此投后管理必须要从粗放式的放养状态,向精细化的方式转变。具体来说,从三个方面来说,如何进行投后管理。

第一、投后管理的模式

目前投后管理工作开展现在有两种模式,一个是投前投后一体化,一个是专业化投后。这张图一目了然地解析了两种工作模式的优劣。

到底机构应该采用哪种模式,一是要看机构的规模大小,二是要看机构投资项目的数量多少。如果规模大,项目数量很多,采用专职投后团队的模式比较多。未来,采用专业化投后分工模式的公司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趋势,各个机构越来越重视投后管理能力的提升。

第二、投后管理的流程

左边是工作起点,流程图里边标虚线框的工作环节,是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的环节。首先投后开始介入这个项目的时候,会有一个项目投后启动会议。接下来,投后会进行法律文件和资料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把法律文件里边的要点,比如关键时间节点、关键权利、关键义务……一并提炼出来,这是为了最后的项目运营做准备。第三步,梳理完了之后,根据投资策略及特点去制定投后管理方案。制定方案时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几部分。

投资方案制定完了以后,后续跟进合同里边约定的一些权利义务的执行,这块相当于是项目运营层面的。

接下来,要建立被投企业的数据信息对接通道。需要它的业务数据、财务数据,这些数据必须建立一个对接的通道,项目方怎么样反馈给我们,以什么样的频率给我们,要梳理出来一个规则。然后按季度或者按月度去定期跟进,去收集这些数据。

收集上来的数据,还要构建被投企业经营及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后续跟踪。就是说我的数据收集上来,怎么样去评价它。比如说一个股权投资项目,我们可能是关注它未来成长性,那我们可能会看它的盈利增长,业务的毛利空间的变化,主要是基于它盈利这方面的考量;如果说是固定收益类的,比如说我们有的可能做了一些兜底的安排,这种项目我们不光要它的成长性,还要看它的偿债能力。

之前做的其实都是一些准备工作,后续要会定期的对企业个体进行回访,定期和不定期从他那边取得数据,对它的数据进行分析,跟踪监测。这个环节除了对企业个体进行跟踪检测之外,还要关注企业所处的行业,比如说关注行业相关的政策。

下一个环节是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问题发现,有针对性的为被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这就是我们提供增值服务的环节,如果说存在一些贬值风险,或者是退出风险,就需要把它及时的拿出来,进行积极有效的化解和应对。

紧接着就到了编写投后管理报告,履行受托义务,提供投资人服务的范畴。最后一个环节,复盘投资策略,检验投资逻辑,进行经验总结并反馈投前。

其实投后管理和投前是一个闭环,投前投完了,投前设计的目标,投后去实现,那投后在实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反馈给投前。这样的话就有利于,投前未来新项目的开发上,去规避它之前犯过的一些错误。